首页 资讯 正文

印度感受到“刺痛”

体育正文 143 0

印度感受到“刺痛”

印度感受到“刺痛”

编者的话:印度手机制造业近年来在政府激励政策和国际科技巨头投资的推动下(xià)迅速崛起,但这一雄心(xióngxīn)正因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关税新政而面临严峻挑战。23日,特朗普宣称有可能自(zì)2025年6月底起,对非美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征收至少(zhìshǎo)25%的关税,并(bìng)点名要求苹果和三星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本土。此举(cǐjǔ)被印度媒体称为“美国优先”政策的又一次重击,可能动摇印度成为全球手机制造中心的愿景。 十亿个精心设计的梦想(mèngxiǎng)” 特朗普在近期的公开讲话中多次强调“美国优先”的制造业回流(huíliú)战略(zhànlüè),并明确表示“不希望让苹果(píngguǒ)公司在印度各地(gèdì)建厂”,还将印度称为“高关税国家”,暗示苹果若想进入美国市场,应优先考虑本土生产。苹果手机近年来在印度加速布局,数据显示(xiǎnshì),在截至2025年3月的过去12个月内(nèi),印度组装的iPhone总价值达220亿美元,同比激增近60%,占全球产量的20%。 苹果CEO蒂姆·库克(kùkè)在5月初的(de)最新一次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5年二季度(èrjìdù)销往美国的大部分iPhone将产自印度(yìndù),中国仍将是苹果在美国以外销售的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地(dì)。然而,白宫的政策突变直接威胁到苹果的供应链战略,这一计划如今因关税压力充满变数。 印度班加罗尔(bānjiāluóěr)街头的iPhone 16广告牌(视觉中国) “在(zài)印度(yìndù)希望努力实现同美国的关税谈判取得成果之际,特朗普让印度感受‘刺痛’。”印度《今日印度》23日的文章评论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zhèngcè)“足以粉碎十亿个精心设计的梦想”,印度政府“印度制造”计划正遭遇外部阻力。报道认为,尽管面对压力(yālì),苹果(píngguǒ)和三星仍(réng)在持续推进印度本土化生产。苹果通过富士康(fùshìkāng)、和硕及塔塔电子等代工企业在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等地扩建工厂,富士康近期更斥巨资建设印度新厂区,计划2025年在印度生产多达2500万至3000万部(wànbù)苹果手机。 印度信息技术和电子部部长阿什维尼·瓦伊什纳透露,苹果上财年从印度出口iPhone超1.5万亿卢比(约合1257亿元人民币),旨在(zài)(zhǐzài)彰显“印度制造”的潜力。三星则(zé)宣布在印度生产最新款Galaxy S25 Edge,并(bìng)加大对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的投资(tóuzī)。 然而,印度(yìndù)(yìndù)手机制造业的繁荣背后暗藏多重挑战。首先是产能过剩问题。尽管印度手机年产能已超过5亿部,但实际产量仅约2.5亿部,近一半产能处于闲置状态。国际咨询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本土品牌如Lava、Micromax因需求疲软被迫转型或退出市场。其次,供应链短板制约(zhìyuē)发展。苹果(píngguǒ)在印度组装的iPhone 16系列(xìliè)仍依赖进口(jìnkǒu)零部件,本土零部件生态尚未成熟(chéngshú)。研究机构指出,中国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耗时十余年,印度若想(ruòxiǎng)复制这一(zhèyī)模式,需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工人培训和供应商网络培育上投入更多资源(zīyuán)。 美国政府的关税威胁还引发了对成本效益(xiàoyì)的激烈讨论。分析师测算显示,在印度组装一部iPhone的成本约为30美元,而(ér)美国因(yīn)劳动力成本高昂,组装成本将飙升(biāoshēng)至390美元。即便加征25%关税,印度制造的iPhone成本仍是美国的1/10。 瑞银分析师戴维·沃格特认为,关税对(duì)苹果盈利的影响有限,可能导致(dǎozhì)每股(měigǔ)收益下降51美分,但转移生产线带来的成本激增(jīzēng)远高于此。韦德布什证券分析师丹·艾夫斯直言,“在美国生产iPhone是一个(yígè)不切实际的童话故事”,若强行转移,手机售价或从1000美元暴涨至3000美元。 尽管特朗普政府态度强硬,业界普遍认为关税(guānshuì)(guānshuì)政策存在谈判空间。富国银行分析师亚伦·雷克斯23日在接受美国CNBC网站采访时分析称,面对特朗普摇摆的关税政策,苹果可能(kěnéng)通过提价转嫁关税成本,同时与美政府协商部分关税豁免。此外,印度莫迪政府提供的生产激励计划仍(réng)是吸引外资的关键。该计划通过补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目前已有富士康、三星(sānxīng)等企业获得资格。印度电子工业协会预计,随着半导体(bàndǎotǐ)等配套产业(chǎnyè)落地,本土供应链将逐步完善。 全球贸易格局的(de)变动也为印度(yìndù)带来(dàilái)机遇。苹果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称,印度凭借劳动力成本(chéngběn)优势和市场规模,受到一些企业的看重。Counterpoint数据(shùjù)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苹果在印度销量达300万部,创(chuàng)历史新高,其高端市场占有率稳定在58%。分期付款和电商折扣策略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与此同时(yǔcǐtóngshí),三星在印度智能手机产量份额达到20%,计划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巩固市场地位。分析认为,即便面临关税(guānshuì),印度制造的成本优势仍难以被美国替代。 “印度能取代中(zhōng)国的iPhone吗?”“德国之声”网站23日刊登的一篇由(yóu)驻印记者采写的报道称,咨询公司LegalWiz.in的创始人谢斯表示,为了转型(zhuǎnxíng)成为苹果真正独立的制造中心,印度需要在(zài)基础设施(jīchǔshèshī)、技能和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投资。谢斯认为,若苹果公司将(jiāng)大部分产品生产(shēngchǎn)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可能会在技术和专业知识转移方面面临障碍。他强调说:“指望中国(在手机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生产机械能够(nénggòu)以一些人设想中的速度转移是非常天真的。” 专注于半导体系统的(de)IndieSemic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沙阿认为,印度若想满足未来生产所有(suǒyǒu)iPhone的需求,产业链的生态系统需要加强。他表示,iPhone产量(chǎnliàng)的增加为印度提供(tígōng)了一个(yígè)能够帮助其提升在全球电子制造网络中地位的机会,“但最终的成功,将取决于如何解决长期以来制约(zhìyuē)印度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设施瓶颈和政策限制。” “德国之声”的(de)报道(bàodào)认为,当印度朝着成为“世界工厂”的长期梦想(mèngxiǎng)迈出一步时,华盛顿和北京近日(jìnrì)暂时达成了贸易“重置”,这可能会破坏印度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雄心。英国广播公司(yīngguóguǎngbōgōngsī)(BBC)称,随着中美在瑞士达成协议,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一夜之间从(cóng)145%降至30%,对印度的关税则为27%。因此(yīncǐ),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倡议 (GTRI)的阿贾伊·斯里瓦斯塔瓦认为,从中国转向印度的制造业投资,有可能停滞或回流。 复旦大学美国(měiguó)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biǎoshì),印度发展手机制造业(zhìzàoyè)的主要(zhǔyào)有利(yǒulì)因素有四个:一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来源。印度约有14亿人口,其中约一半是在29岁以下,对智能手机的潜在需求很大;二是劳动力,印度劳动力规模庞大,劳动人口的技能也(yě)发展较快;三是产业链,印度制造业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拥有一定基础,且近年来努力投入(tóurù)手机产业链;四是国际环境比较理想。 张家(zhāngjiā)栋认为,印度在手机制造方面的主要短板有两个:一方面,印度的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对东亚手机产业链条的依赖度非常高,很多(hěnduō)部件需进口,这让印度的手机最终成本(chéngběn)较高,尤其是高于中国(zhōngguó);另一方面,印度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与中国等国相比仍显得不足。 中关村信息消费(xiāofèi)联盟(liánméng)理事长项立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手机这样大规模(dàguīmó)生产的产品,流水线自动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人员工资并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成本,对成本影响最大的反而是产业(chǎnyè)聚集、基础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印度最大的问题是基础建设能力比较差,这就(jiù)意味着效率较低,整合能力偏弱。 美联社24日报道(bàodào)称,在人工智能迅速(xùnsù)崛起造成的动荡中,苹果(píngguǒ)等科技公司的未来规划正变得愈发困难。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yuèláiyuè)复杂,可能会催生新的科技设备创新浪潮,从而减少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报道援引苹果高管埃迪·库伊近日(jìnrì)的言论称,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催生“无屏幕设备”,十年后智能手机需求或面临变革。这一趋势为印度制造业增添不确定性(bùquèdìngxìng)——当前重金投入的产能若无法及时转向新技术(jìshù),恐将造成更大资源浪费。此外,美国政策不确定性持续(chíxù)影响企业决策。关税威胁被部分分析师视为白宫的“谈判筹码”,美国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使苹果等企业陷入两难(liǎngnán)。 印度(yìndù)(yìndù)《经济时报》称,印度手机制造业扩张机遇(jīyù)与困境并存。一方面,国际巨头的加码投资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产业注入动力;另一方面,外部关税壁垒、内部产能过剩及技术转型压力(yālì)构成多重挑战。印度“企业家”网站(wǎngzhàn)称,苹果能在中国大规模生产的原因(yuányīn)是在那里构建了生态系统(shēngtàixìtǒng)。印度需要复制这一体系,就要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发达的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大量熟练的劳动力,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生态系统的需求。
印度感受到“刺痛”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